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浅谈西充话特点和起源

时间:03-11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西充话,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南充市嘉陵区西北部。
西充话地区(包括相邻的盐亭、射洪两县),构成一方言岛,四周为西南官话成渝片所包围。
岷江小片的主要特征是入声保留,独立成调,拥有一套仅用于入声字的紧元音韵母,在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喉塞音韵尾,因而并不符合“入声归阳平”这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划定西南官话的标准。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部分学者因其除入声外的声调调值与成渝片相近而仍将其划入西南官话。但也有学者认为,岷江小片是由中上古巴蜀语直接发展而成,与主要源自移民的西南官话拥有截然不同的起源。

汉藏语系-汉语-官话-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由于“八大王剿四川”、农民军暴乱、明军清军拉锯、吴三桂叛乱等历史大屠杀事件,四川人口下降迅速,特别是广大川中川北平原、浅丘地区,几乎荒无人烟。西充地区,由于山高路远,又是八大王张献忠最后根据地,当地老百姓幸存较多。遗民较多的西充,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四川话,形成了当代的西充话;广大川中川北平原、浅丘地区,几乎被外省移民所充填,犹以湖北移民为巨。由于没有入声的湖广话比有入声的明朝四川话易学易懂,在外省移民群体中,湖广话就成了通用语言,这种语言归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反客为主成为四川主导方言,称作四川话。

西充话,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全境、南充市嘉陵区西北部,以及附近其他区县个别乡镇。

声调
西充话的调类总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部分地区保留有入声韵尾,但已全部弱化为喉塞音。西充话除入声外调值与成渝片高度一致,阴平一般为高平(55),阳平一般为低降(21),上声一般为高降或全降(53),去声一般为降升(213),入声调值一般为中平(33)。各声调用字举例如下:
阴平:依 加 妈 威
阳平:移 浮 麻 微
上声:以 假 马 喂
去声:亿 架 骂 味
入声:一 夹 吗 六 哭 不 客 黑 绿 热
声母
西充话拥有25个声母,较成都话多出[tʂ]、[tʂʰ]、[ʂ]、[ʐ]四个卷舌声母,但这四个卷舌声母只能与入声韵母[ɿ]相拼,因而只能用在入声字当中,如“织”、“吃”、“释”、“日”四个字。
韵母
西充话的韵母与以成渝片为代表的其它西南官话拥有很大差异。首先,其拥有一套独立的仅用于入声的紧元音韵母来取代入声塞音韵尾,可以利用主要元音的松紧对立来区分入声与舒声字。入声字专用的韵母有紧喉作用,在发音时喉头肌肉和口腔肌肉紧张,从而使整个音节表现出一种粗硬紧促的状态。
词汇
西充话拥有不少独立词汇。
例如:
蜘蛛——丝朋子,
蟋蟀——草母子,
蟑螂——灶夹子,
蟾蜍——癞八狗,
青蛙——蛴蟆子,
孵蛋的母鸡——暴鸡母,
午餐之前加的一餐——打腰台,类似广东的下午茶。

与其它四川方言不同,西充话的生存环境并非仅仅因为推广普通话的原因而面临危机,其一直以来也受到相对强势的成渝片的强烈冲击,从而流行区域不断萎缩。南充话、遂宁话都可能原属岷江小片,明朝《蜀语》就是用岷江小片编写的辞书。西充话的使用者在对外交流时往往都会将语音尽量向成渝片特别是南充话、成都话、重庆话等地区中心城市的方言靠拢,受成渝片影响严重。同时,近年来的“推广普通话”政策也对西充话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语音亦开始向普通话靠拢。
词条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