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浅谈南部县方言

时间:03-01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明末清初,南部县兵燹连年,灾荒频繁,瘟疫四起,民人死伤甚众,加之外出逃荒避灾,县境土著居民所剩不足1万人。清康熙(1661—1722年)年间,“湖广填四川”,自湖、广、闽、赣、陕、粤等省到南部县入籍者遍布全县。这些客来的民人,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土语,经过三百多年的融汇,和土著方言一起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南部县方言体系,并保存大量了古音古语。南部话属汉语北方方言,其语音和普通话标准音比较,南部话有声母20个,比普通话声母多了3个(v、ng、nt);而普通话声母中的l、zh、ch、sh等4个声母为南部话所无。南部话韵母共37个,比普通的韵母多了2个。因此,南部话与普通话的发音有所不同。此外,南部话仍保留有部分古入声字。县境方言大体相同,但西北各乡镇与东南各乡镇因地域不同而有小的差异。大坪、伏虎一带地区,接近盐亭县的方音;接近剑阁县的升钟、保城一带,有明显的剑阁方音,某些字词的发音更浊更重;靠近西充县的建兴、伏虎片区的一些乡镇,略带西充方音。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南充、成渝等地,语言之间互相影响,以及学校教育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南部县方言(特别是青少年语音)渐有向普通话语音和重庆方言、成都方言靠近的趋势。在方言方音的基础上产生的方言词汇、村巷俚语、民间谚语和歇后语,既有四川方言的共性,也有南部县诙谐幽默、生动传神的地域性特点。

南部县方言词汇丰富,指物道人,说理言事,无不简洁明了、生动传神。有些是古音古语遗存,有些是当地民人创造。如“屋头”,中性词,在言语环境中一可指家里,二可指妻子;这一词语的产生无不与古时“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两边滚”(或可说“二边滚”)是指处事无原则、两面都讨好的人,含贬义。“横人”、“横牛”均可指蛮横不讲道理的人,含贬义。“没(mó)祥”,贬义,指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的人。如“阴谈话”,含贬义,“阴”在普通话里有“不正面”“不光明”的意思,和中性词“谈话”结合在一起,指在人背后说人长短甚而诅咒、引发不团结的恶毒话语。“海闹”指无缘无故地胡乱吼叫,有无理取闹的意味。“卫顾”指袒护。如“疙瘩话”,“疙瘩”本指小球形、块状的东西或不易解决的问题,用“疙瘩”来形容“话”,是指说一些毫无道理、使人接受不了并令人无言以对而生闷气的话语。而传承下来的一些村巷俚语,语义更为丰富、生动。如俗语“耍门槛汉儿”,含贬义;“耍”有“捉弄、戏弄”的意思,在南部县的方言环境中,此处“耍”还有“称霸一方”的意义,“门槛”是指在自己的家门口,“汉儿”,读音为“汉”的儿化音,就是“汉子”,指人,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指在自己家里、在自己的集团里或在本地方横行霸道而在这个圈子之外就一味地点头哈腰、软弱求全的人;言简意赅,语义深广,一语中的,泄漏天机,仅五个字,就活画了一些人的劣根性。如俗语“娘想儿来路儿长,儿想娘来扁担长”,不仅与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母爱的高度颂扬,而且还包含了对“孝道”不尽人意的轻微抱怨以及对美好“孝道”的热烈渴求。

南部县民间流传和沉积的很多民谚以及歇后语,其中大多数为四川全省通用,但也有一些较有南部县地方特色,并烙有鲜明的南部县历史的印记。如“生活生产类谚语”如“西(充)南(部)盐(亭),最苦寒”,说明自古以来南部县为贫寒之地;“盐工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少年当盐工,老来钻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变牛没(mó)在南部县,来驮盐,去驮炭”等,表明南部县自古虽为产盐大县(东汉初开始生产盐巴,至1963年全面停产),盐业发达,商业往来频繁,而盐工的生活却是极其苦难的。“事理类谚语”如“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罪(zuí,做贼)名背到老”、“人怕老来穷,谷怕午时风”;“修养类谚语”如“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口头说得蜜蜜甜,心头藏把锯锯镰”、“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社交类谚语”如“结君子千年有义,交小人转眼无情”、“没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碾谷要碾得出米来,说话要说得出理来”;“生产类谚语”如“要想来年害虫少,冬天铲去田边草”、“误了一年春,十年理不伸”、“要吃来年饭,打了谷子就扎堰”、“挣钱就如针挑土,使钱(用钱)就如水冲沙”;“自然类谚语”如“过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线”、“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秋包伏,热得哭”、“小满不漫,干断田坎”、“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等等,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归纳人生哲理,劝善向真,无不生动鲜活,浅显易懂,言简意赅。歇后语如“燕子湾的船——靠不住”、“矮子爬扶梯——步步高升”、“耗子(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光脑壳打扬尘——莫望”、“半天云头吊口袋——装疯(风)”等,更是诙谐有趣,方言特色浓郁,地域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