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梅州话起源来历,梅州话方言历史

时间:04-25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梅州话,指分布于广东省梅州地区的客家语方言,包含梅县话、蕉岭话、兴宁话、五华话(长乐腔)等,一般是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的梅县话作为代表。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梅州话被划为客家语粤台片。
梅州市区的梅县区、梅江区这两个市辖区中的语言都是采用相同的梅县话作为常用语音。梅州电视台客家公共频道、梅县广播电视台、梅州电台的客家话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中华之声)的客家话节目,香港之声 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的客家话节目《四海乡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之客家之声)的客家话节目 ,海峡之声的客家话节目 以及3CW澳大利亚中文广播电台的客家话节目都是以梅县话作为播音标准语言,并设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节目制作室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编辑部等节目制作机构。
2020年6月18日,客家话节目译制中心暨客家话节目融媒体传播中心在梅州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

梅州话指通行于梅州地区2区1市5县的客家语方言,在学术界统称为梅州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
由于梅州地区面积较大(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共8区(县、县级市)),故梅州话内部存在不同口音,又可细分为程乡小片、兴华小片等,但梅县话和兴宁话、五华话等其他梅州话可以完全互通;祖籍梅州的人群所使用之客家语言亦接近梅州话。
梅州市辖的梅县、兴宁、蕉岭、平远、五华、大埔、丰顺等县,说的同是客家话,语言交流不存在障碍,但在语音上却有些差别。梅州话根据各县(区)的口音,主要分为梅县话(含梅江区)、兴宁话、五华话(长乐腔)、大埔话(大埔腔)、丰顺话(丰顺腔)、蕉岭话、平远话等。

据史料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 [30]  唐末因战乱"移徙于汀赣之间"后转至广东,到了宋末,梅州一带旧时客族,"遭元兵屠戮殆尽",待元乱已定,复出汀赣之间"转徙于梅" [31]  。清诗人黄遵宪在《己亥杂诗》中说:“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32-33]  描述了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34]
黄遵宪在《梅州诗传序》云:"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诟谇之声,儿女噢咻之语,考其由来,无不可笔之于书。” [35]  余尝以为,客人者,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盖考之于语言、文字,益自信其不诬也。” [36]  当中“其语言”即为客家语,发展成为后来的梅州话(客家语一类)。
客家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章太炎对客家语言系统作过一番研究工作,他选取了63条客家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家方言的词汇与古汉语同源,客家话保留了部分中州音韵。
音韵学家陈澧在《东塾集》说:“嘉应之话,多隋唐以前古音。” 
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自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注:“隘者”是指狭隘的人;“三州”是指广东的惠州、嘉应州和潮州)。 
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梅州客家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即陈澧)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见《梅州诗传·序》)。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徐旭曾《丰湖杂记》云: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 
徐珂《清稗类钞》载:◆客族:四川成都多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之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于土著矣。惟其语言则数十年来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称之曰“客族”。然嘉应人在其本州岛所操之语,粤人谓为客家话,盖亦非嘉应土著也。◆客话:广东之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及广州之花县、龙门、清远,潮州之大埔、丰顺等县,均操客话。盖土著以其后至,故称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为客话。其语之节凑句度,较之内地不甚相远,实与六朝音韵相合。
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同等”。说明当时潮州与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相同。而梅潮之间所操土音则与梅同。宋代潮梅之间相当于现在的大埔、丰顺等地,皆是操客语的地区。这揭示当时方言分布于现代大体相同。可推断早在宋代客方言已经形成。
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载惠州府嘉靖年间的“语音”情形:若夫博罗、河源近于府,则语音相同,海丰近于潮,则类潮音,龙川、兴宁、长乐联络于赣,则类赣音,此又言语之殊云。
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关于兴宁、五华地区的方言、风俗曾记载:“言语习俗,与赣相类”,说明当时该地区语言和江西的方音相似。
明末李士淳所纂旧《程乡县志》“以(潮州府)一郡言之,则郡人土音近于漳、泉(州),程(程乡)人土音近于汀、赣(州)”。由此可知,直至17世纪早期,程乡县的方音仍被认为是接近于汀、赣地区。
光绪年间温仲和所纂《嘉应州志》卷8载:“嘉应州及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同,……广州之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人,谓其话为客话。由以上各州县人迁徙他县所在多有,大江以南各省皆占籍焉,而两广为最多,土著该以客称之,以其话为客话。
南朝宋沈怀远的《南越志》载:“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永初元年移上郡之西”。永嘉之际,中州人士避地岭表者,多居留潮、惠之地,而更集中于义安郡的义招县,设五个流人营。此营是安置流人而设置的屯垦营田。义招县治所在今大埔县城湖寮镇。义招县是在东官郡(后为义安郡)五营基础上建立的,其时今韩江上游一带分属义安县义招县、东官郡兴宁县。上郡之谓,一则源于韩江上游之地位在秦设南海郡之上方,二则于《南越志》中载称东晋移“流人”(中原移民)于上郡(时指义安郡)。
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方渐知梅州,尝渭:‘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州士之读书,自宋已然。”这种情况与中原古风如出一辙。 
《汉语大词典》第4853页“客家”词条: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
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日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梅州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类客家语方言一一梅州话。与福建、江西客家语一样,梅州话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下来,与其他客家语方言一起,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语。

梅州话是客家语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梅州境内各地均能通行梅州话(各种口音之间互通)。但随着客家语整体的衰落,梅州话也因推普政策等原因受到深远影响,词汇、发音等逐步受到普通话等强势语言的影响。
梅州话因为种种原因,在现代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用语)出现的频率较少,并且覆盖面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