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黑水藏语方言翻译

时间:06-13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第二章 语言

黑水县是一个多语言地区,语种较多,除汉语外,藏族居民分别使用着藏语、嘉绒语和接近羌语的黑水方言三种语言,从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第一节 藏语

境内分布的藏语是属于安多方言的一种土语。安多方言,俗称“草地话”,黑水方言称“石巴智”(sp z),分布在芦花镇的三打古村、沙石多乡的马河坝村、银真村、干市坝村、奶子沟村、晴朗乡的上达盖村、下达盖村、卡龙镇的才盖村等地,操安多方言的约有1300余人。

境内分布的藏语安多方言,其中芦花镇三打古村的语言与麦扎才盖村的语音略有差异。芦花镇三打古村的语音与沙石多乡、晴朗乡等地的语音则基本一致。以打古话为例,没有声调,在复辅音声母中有前置鼻音,有送气的清擦音声母,没有长元音,有央元音 ,没有X,Y很少,没有复元音,辅间韵尾很多。在词汇方面与康藏方言、卫藏方言所体现的异同情况和在语音上所体现的情况是一致的。在三打古话里形容词的三个级都用副词表示,和康巴方言一样。表示疑问主要是在动词前加疑问副词。在三打古话里,一部分动词自动使动的变化则用辅音和元音的曲折变化来表示。

第二节 黑水藏语方言

方言分类

由于与羌族聚居的茂县相毗邻,其语言与茂县羌语北部方言相通,其特点在于没有声调,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操黑水方言的居民,自称“尔码”(rma),称自己所说的话为“尔玛兹”(rmaz)。分布在芦花镇的泽盖村、热拉村、谷汝村、二古鲁村、四美村、沙板沟村、查日阿村、罗坝街村、卓格都村、铁别村,沙石多乡羊茸村、昌德村及麻窝乡,红岩乡,双溜索乡,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色尔古乡,知木林乡,扎窝乡,慈坝乡,晴朗乡的库车村、八字村、二牛奶村、竹子村、纳窝村、仁恩塘村、知尔村、日格老村、俄多村,卡龙镇色湾村、达安村、俄寨村,人口有45000余人。黑水方言按其结构又可分为四个土语。

芦花土语 分布在沙石多乡的羊茸、昌德,芦花镇的谷汝、泽盖、二古鲁、热拉、查拉、四美、沙板沟、罗坝街、卓格都等地。

麻窝土语 分布在麻窝乡、红岩乡、双溜索乡、扎窝乡等地。

知木林土语 分布在知木林乡、慈坝乡、晴朗乡和卡龙镇等地。

维古土语 分布在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和色尔古乡等地。

语言范例

黑水话,是以麻窝语音为主,参照小黑水、维古、芦花等地方语言组织而成。注音采用汉文,为的是认读方便。有的音需两字或几字切读,即字下以“—”横线为标记。

生产用语

农业

日儿钵(土地):

日儿夕(荒地)日儿夕得勒格比(熟荒地)日儿(耕地)日儿卡必(坡地)

尺则勒比安格(梯地)日儿力寡(平地)日儿五(高山地)日儿厄(半山地)

垮(河坝)黑乃改(阴山)至改(阳山)日阿勒抹勒改(半阴半阳)

黑乃哈(黄土)尼衣亩(黄泥)格(黑泥)克日儿(砂土)

黑勒哈(黄砂土)

儿阿合(粮食作物):

二勒(麦子)淤二勒(冬麦子)腊儿勒(春麦子)

时办(青稞)

则匹(白青稞)则希(红青稞)啥握(六凌青稞)勒日(春青稞)

乌麻(油麦)时巴(栗子)二得(胡豆)得八(豌豆)

豆夫(黄豆)得必(小白豆)夷麻(玉米)夷麻匹(白玉米)

夷麻希日(红玉米)做自阿(甜荞)做自古(一季荞)

做自栽(二季荞)

做自时(苦荞子)

经济作物:

菜籽(油菜)索(大麻)索日(大麻子)明冬格(向日葵)

堂马尕(兰花烟)菜古只(毛白菜)沽氐(元根)沽阿(元根苗)

希里古时(莴笋)盐菜古时(花青菜)得格时(豌豆尖)

解时格(大蒜)

独粗阿(葱)时格必比(韭菜)

山料(藿香)足学不卡(茴香)

则儿几(姜)足瓜(家当归)海初(海椒)海初尼个(青海椒)

海初希(红海椒)(瓜类名称全与汉话相同)

农具:

朵杂(犁头)夕时(枷担)屎如谷(粪桶)

布泽(耙子)

打杂(连盖)门木七格杂(风车)

布然(歪板)夕谷宰(扬叉)

妥(桶)又名:握补(升)国国(铧头)日尔必(刨锄)

甲格国(挖锄)娃娃锄(瓜米锄)蔗夕(薅草锄)尔搭(二锤)

斯达尔(开子)甲握(弯刀)三得(镰刀)夕必(柴斫子)

故(背篼)布仓(斗筐)布三木(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