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四会话历史起源,四会方言差异

时间:03-15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根据《四会文史》记载,四会在明、清两朝人口入册,共分为四类人群:齐民(即土民)、客民、疍民(即水上居民)、瑶民。瑶族人数甚少,且与汉族相处日久已被同化,因此四会境内主要流行汉语中的粤语方言,往下细分为四会土话、客家话和广州话。由于土民与客民长期混居,四会土话呈现出音韵多变,异音同义或同音异义的特征。

齐民和客民均是由中原南迁。齐民先到四会定居,是为土民,客民是相对齐民(土民)的称呼。齐民历经汉、唐、宋朝代,与部分瑶民同生活而同化,语音已改变,成为今天的四会土话。以后各代迁来四会的客民多操客家话、广州话。

四会土话跟广州话发音接近,因此民间也称为“四会白话”,主要分布在四会城区和大沙、下茆、江谷、邓村、罗源、威整等镇的全部或部分乡村,占全县总人口60%左右。

四会土话发音多作阴平而略带短促,且略显硬崛、低沉。外来人称四会人用土话斗嘴骂街,其实只是相对大声讲话而已。其低沉程度可见一斑。

四会土话因居住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在绥江下游的大沙镇及大旺的口音接近广州话、三水话;原会城镇及清塘镇的发音较平缓,俗称“白”声,属正宗四会土话;原清塘镇的柑榄、姚沙、独岗等管理区村庄,毗邻高要,这些村民讲高要话。黄田、威整等镇毗邻广宁县,一些村民带有广宁口音。四处漂泊的疍民,其方言结构更为复杂,不少带有佛山南海口音。

今年77岁的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因常年下乡采风创作歌曲,对四会土话特色略有了解。“去哪里,广州话读‘去边度’,四会城区读‘去边许’,其他乡下地方读‘去边蹬’。给我,广州话和四会城区都读‘俾我’,四会乡下读‘把我’。高低,大沙镇跟广州一样都读‘高低’,但罗源镇读‘哥呆’。还有安抚别人的‘定点来’,有些地方叫‘等点来’。”李重明说,这些都体现四会土话变韵较多,甚至同一字单读的韵母与连读的韵母都不同。

有时候,一些不同意思的词语发音却常常混淆,如:“洗衫”和“晒衫”不分;“街”和“鸡”不分;“鹅公鹅乸”(公鹅与母鹅)和“我公我乸”(我的公公和婆婆)也不分。

以下列举一些与广州话相差较大的四会土话词语:厨房——住房,廊下——霞间,我哋(我们)——鹅代,咸鱼——闲鱼,柚子——播禄,木瓜——篷崧,烧猪——韶堆,枸杞——救鸡,番石榴——花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