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隶书临摹范本

时间:11-29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1、《曹全碑》
2、《张迁碑》
3、《史晨碑》
4、《礼器碑》
5、《乙瑛碑》
6、《石门颂》
7、《西狭颂》
8、《华山庙碑》
9、《鲜于璜碑》

隶书临摹范本

初学隶书,应当从比较规范、法度严谨、中正平和的范本入手,这有利于我们掌握隶书的基本写法和结构特征。从这类作品中了解规矩法度之后,再转而向茂密雄强、浑穆厚重或方整劲挺、斩截爽利的风格取法,有利于克服笔力软弱、意趣不足等缺点。逐渐由学习一家到转师百家,求通求变,进而写出自我面貌。



《曹全碑》局部

1.执笔与运笔

(1)书写隶书的执笔方法和楷书类似,最好是指实掌虚,不可握笔太紧,这样才能运笔自如,否则很易僵硬以致用笔软弱无力。因隶书多横向取势,线条左右摆动,执笔时一般较为靠上,并以运腕、运肘为宜,指法须灵活。

(2)隶书运笔时中侧锋、方圆笔皆可用。运笔的速度要根据所写作品尺幅、字的大小以及所追求的墨色效果来决定。一般写大字的时候,运笔可稍慢些,以使笔力充分送到纸里;写小巧而流畅的字则可将速度加快,以求线条的圆润。



《史晨碑》局部

2.纸张和笔墨的选择

(1)平时练习可选用价格较便宜而又具有宣纸渗墨效果的皮纸、毛边纸、元书纸等。如果进行艺术创作则最好用宣纸。如想追求涩笔的感觉,还可以选用较粗糙、较涩、吸水性强的纸。

(2)临习时可选用蓄墨强而富有弹性的毛笔。笔力较弱者,可选用弹性大、硬度大的狼毫和兼毫,以增强线质的力度;笔力较强者,可选择软性的羊毫或兼毫,以增加线条的柔韧。

(3)用墨时要把握好墨的浓淡、枯湿。墨太浓则滞笔,太淡会晕成一片,看不见笔触。可在用浓墨时适当蘸些水,以促进行笔的流畅,同时亦能增加隶书作品的墨色变化,使其更具艺术效果。



《礼器碑》局部

3.与楷书书写的区别

(1)隶书的笔画一般都是相对平直的,有些碑帖的横画也有略下弯或略上翘的,书写时不要像楷书那样向右上方斜。

(2)写转折时不要用楷法斜侧顿笔,以免形成方角,应垂直顿笔,继续运行。此外,隶书的点,许多都是横、竖、撇、捺的浓缩,不管大小、方圆、长短都都要按完整的笔画来书写,切忌只是随笔一点,破坏作品的气势和美感。



《张迁碑》局部


4.运笔与结构处理

(1)书写隶书时要灵活安排点画,字势要平稳。起收笔不能太肥,波磔横画中间不能太细,弯曲不可过大。雁尾须自由舒展,收笔不宜太尖。

(2)有的字横画很多,有长有短,书写时应在笔画大小、粗细方面有所变化。但绝不能都带雁尾,甚至和捺也不能重复,即所谓“雁不双飞”。在一个字中同时出现波画和捺画时,要根据结体和行气的需要,突出其一;一个字同时具有多个捺画时,亦应如此处理。

(3)竖画不管是直是弧,在运笔时,都要中锋行走,竖锋行笔,同时运锋入纸,有“入木三分”之感,切忌将笔毫斜侧平拖,轻浮无力。除《曹全碑》等极少数隶书出现悬针竖外,一般竖画上下粗细变化不大。

(4)针对隶书的笔墨关系而言,用笔瘦挺,则用墨宜清淡;用笔粗重,则用墨宜浓湿;结体平实,则用墨宜湿润;结体诡异,则用墨宜干枯。


郑簠《谢灵运石室山诗卷》局部 

5.隶书的章法安排

(1)纵成行,横成列。

字距大于行距是隶书的主要章法,汉代的经典名碑如《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皆属此类,行列整齐,布局疏朗;另外还有纵横等距如《衡方碑》《张迁碑》以及摩崖石刻《西狭颂》等,这类章法,笔画伸展有限,多略呈方形,排列整齐。一般字多尺幅大时,以字距大于行距为妙。如果打界格,则可据隶书形扁的特点,打正方形的或长方形的,便可形成字距大行距小、横看紧凑成行的效果。不要以为隶书形扁而以方扁界格去排列,写得密密麻麻,没有空隙,使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2)纵成行,横无列或不规则。

隶书还有一种字距小、行距大的章法安排,在碑侧、画像、摩崖题字和汉简中较为常见。这种章法纵向行气畅达,不拘左右文字对齐,多有奇趣,如《礼器碑》的碑阴部分。

(3)纵无行,横无列。

汉代《开通褒斜道刻石》《杨淮表记》和一些摩崖题记,都采用无行无列或有行而不直的章法。因刻于天然石岩之上,随石布势,故这种章法顺乎自然,虽看似散乱,却表现出工稳隶书中所没有的奇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