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字起源见闻 >


黄陂话是哪里的方言来历发展

时间:03-23 阅读量: 作者: 文字网

黄陂话,即武汉市黄陂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武汉话源于明清汉阳府官话、受黄陂话影响很大,黄陂话属江淮官话中的黄孝片,也称为楚语,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是历史悠久,直白易懂、保留较多古汉语词汇,有“楚语活化石”的美称,为武汉市非物质遗产。黄陂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处,兼有两个官话区的特点,黄陂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1个韵母和6个声调。黄陂话黄陂话阴去调尾很高。且韵尾有紧喉现象,保留了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黄陂话的去声分阴阳,并且保留入声,这些特征都属于江淮官话,但又因其音质音位系统与西南官话接近。

黄陂话阴去调尾很高。且韵尾有紧喉现象,从历史音韵的角度看,这种方言现象可能是上古到中古声调演变的产物。黄陂话阴去字调值高"韵尾收似促声。黄陂话保留了更接近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黄陂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41个韵母和6个声调。从黄陂方言的声调中有入声调类和去声分阴阳的情况来看。
黄陂方言属楚语系,历史悠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黄陂话与《楚辞》《诗经》《庄子》等古迹中出现极多的字、词、句有相通之处,是古老楚语的余绪。2008年黄陂话成为黄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陂话的重要部分黄陂谚语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陂乃荆楚古邑。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龙城遗址,有着3500多年(有说3800多年,也有说3600多年,但这都只是内城相关,外城更久远)的文明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三楚极观”木兰山,是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故里,黄陂大地千古流传的“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滠水河畔的“双凤亭”,为纪念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程颢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其中的“前川”,便是“二程”兄弟的诞生之地,亦是黄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陂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无陂不成镇”、“九佬十八匠”,印证了黄陂繁盛的历史。心灵手巧、走南闯北的黄陂人,固守本土文化之根本,博采他域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地方语言,也是湖北大地的品牌方言,亦是楚剧、汉剧、京剧的基础语言之一。如今的黄陂话,被湖北文艺界明星争相模仿,走红城乡,传遍全国,成为荆楚语言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